各教学单位: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的通知》(豫教高〔2019〕166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办高〔2020〕306号)要求,学校决定开展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和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及条件
(一)申报范围
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均可推荐和申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二)申报条件
1.课程建设基础扎实。申报课程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将持续改进。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教学理念、教学团队、教学改革、课程目标达成、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更新、因材施教、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2.课程教学团队稳定。课程负责人应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一般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特别优秀的课程,负责人职称可放宽到中级),长期稳定从事一线本科教学,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的课堂讲授经验和良好的教学口碑。课程团队结构合理,成员总体稳定,各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五类一流本科课程所涉及的课程负责人进行课程数量限定,每人每年限一门课程。
3.课程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4.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5.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课程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对符合以下条件的课程优先支持:(1)注重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内容及讲授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历史文化等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育人成效的课程;(2)依托智慧教室,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新,教学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较高的课程。
二、申报要求
(一)线上一流课程。省级推荐要求为2016-2019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须在公开课程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完成两期及以上教学活动(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课程团队、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应用效果与影响、课程平台支持服务等要求参照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标准执行。校级暂不申报。
(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省级推荐和校级申报要求:基于慕课(自有或已获授权)、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学校实际对课程进行创新应用,制定并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含线上和线下各自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安排20%—70%左右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小组研讨、混合式教学。鼓励使用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混合教学。
(三)线下一流课程。省级推荐和校级申报要求:一般应由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讲,并稳定开课授课。申报课程应体现出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课程融入学科专业前沿内容,并使用高水平教材,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具有较高的教学口碑,依托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省级推荐要求为2018-2019年建设的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项目须在网络开放一个学期以上(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申报项目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先进可靠的实验研发技术、稳定安全的开放运行模式、敬业专业的实验教学队伍、持续改进的实验评价体系和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已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不再申报。项目建设要求、技术接口规范等采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标准。校级暂不申报。
(五)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省级推荐和校级申报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系列化、主题化、功能化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设置了相应学分,并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申报名额
我校2020年省级线下一流课程限报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限报6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限报1门,省级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无限额。
各教学单位本次申报校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3门(至少包含两类),并结合2019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情况,推荐1门课程申报省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满足申报要求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本次可申报省级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四、申报材料
(一)校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报送材料包括: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PDF格式);其他佐证材料(PDF格式)。
(二)省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报送材料包括: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PDF格式);其他佐证材料(PDF格式)。说课视频和课堂教学实录待学校评审通过后录制。
(三)省级线上一流课程
报送材料包括:线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申报书和课程数据信息表,均为PDF格式;同时,提供有效链接网址(如需登录,请注明访问用户名及密码,确保能够正常登录访问)。
(四)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报送材料包括: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应用分析报告书和教学应用佐证材料(包括实验教学现场照片、实验教学截图等),均为PDF格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简介视频及教学引导视频(技术要求见附件);同时,提供有效链接网址(如需登录,请注明访问用户名及密码,确保能够正常登录访问)。
五、材料报送要求
请各教学单位于2020年1月8日前报送本单位《省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汇总表(2020年度)》,于1月14日前,报送申报材料纸质版(小册子打印,中缝装订)一式两份、佐证材料纸质版(双面打印,胶装)一式一份和相应材料的电子版。
六、工作要求
(一)规范科学。各教学单位要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的通知》以及“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认定办法”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申报推荐工作,评价遴选程序要保证规范、科学,确保课程质量。
(二)择优推荐。教学单位申报的课程要突出办学优势和行业特色,做到优中选优,同时兼顾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比例。
(三)加大投入。各教学单位要充分认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学校将对认定的一流课程予以持续支持,确保课程后续更新和完善,推动和深化课程教学应用,充分发挥一流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附件1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2020年度).docx
附件2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2020年度).docx
附件3线上省级一流课程认定申报书(2020年度).docx
附件4线上省级一流课程数据信息表(2020年度).docx
附件5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应用分析报告书(2020年度).docx
附件6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简介视频及教学引导视频技术要求.docx
附件7省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汇总表(2020年度).docx
2021年1月4日